動態優化的績效管理
企業正在從傳統的績效管理轉向 動態優化的績效管理(CPM)模式。
CPM 流程不太正式,反而員工和經理參與頻率更高。定期安排一對一的討論和持續的意見回饋有助於員工保持正軌。
對於經理而言,CPM 策略可以透過在問題發生時即時解決問題,更輕鬆地追蹤員工的工作成就和劣勢。目標可以隨著公司目標的變化而調整,實現具備靈活度且快速回應的工作模式。
相較於每 6 到 12 個月等待一次,並且可能會忽略績效期間較早取得之成就的正式會議,員工會收到更即時的意見回饋。CPM 模型也會消除突發狀況並加速改善週期。
無桌工作人員及實地工作者
無桌工作人員也被稱為實地工作者,此類員工遠離辦公桌或公司總部完成工作,並且無法取得一致的內部系統和通訊管道。不同於在家工作,卻仍保有存取這些系統權限的遠端工作者。例如:在接待部門、自然資源業、製造業和醫療保健領域工作的人。
根據最新研究,無辦公桌工作者佔全球勞動力的 80%,令人震驚。鑑於工作性質,他們通常不易融入現有系統。企業必須確保其績效管理系統,能夠有效率地支援人力這個重要的環節。
動態團隊
現代化績效管理系統必須夠靈活,才能適應包含團隊動態在內的業務變化。正在從傳統和敏捷的團隊模式轉變為動態模式:
傳統團隊 | 敏捷團隊 | 動態團隊 |
---|---|---|
正式指派的領導者 (例如部門經理) |
正式指派的領導者 (例如敏捷教練) |
自我管理, 通常無正式指派的領導者 |
預測式工作流程, 具有正確或錯誤的工作方式 |
非預測式工作流程, 焦點與目標經常變更 |
隨著新想法的引進、實施和改變,快速改變工作流程 |
團隊成員擁有相同的職稱和專業領域 | 具備每日立會與短期衝刺的正式敏捷方法 | 由跨部門的成員組成,經常變動 |
鼓勵快速失敗和反覆開發,以利有效確定修正 | 可能未遵循制定的方法或協議,會保留失敗導向創新的敏捷方法論價值 | |
專案完成後解散的組織團隊結構 |